• 首頁 中國改革論壇網 論壇網-經濟改革 論壇網-經濟體制總論

    消費復蘇曲線凸顯大國消費韌性

    時間:2022-08-20 15:48 來源:半月談網

    消費是終端需求。今年以來,為應對我國經濟“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”三重壓力,中央和地方促消費相關政策密集出臺,舉措持續推出,多領域、全方位激活消費潛力。

   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轉正,由5月份同比下降6.7%,轉為同比增長3.1%。綜合上半年經濟數據可以發現,消費回暖跡象較明顯,復蘇步伐逐漸加快。這也從側面說明,我國消費潛力大、韌性強、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。

    催生消費新需求、新業態、新模式、新人群

    位于北京市豐臺區馬家堡的某品牌自行車零售店,最近門庭若市。店長告訴半月談記者,自從最近北京疫情好轉以來,每天來店里咨詢單車參數、選購自行車的顧客不少。“現在我手里已經預定出去100多輛自行車了。”

    消費新趨勢、新業態加速成長,扮演了消費增量的關鍵角色。借助于抖音、小紅書、B站等平臺的“種草”,騎行這一過去略顯小眾的運動品類,正在掀起一股都市消費新熱潮。根據京東的數據,今年“6·18”預售期間,騎行品類預售訂單額同比增長240%,碼表、騎行穿戴裝備、自行車零配件等均實現快速增長。

    騎行消費火熱的背后,是國內消費市場持續回暖。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、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,5月份以來,隨著疫情形勢得到有效控制,促消費政策顯效,市場銷售穩步回升。6月份國內市場銷售出現積極變化。

    一名網友在線下門店“喜提愛車”之后,立馬在小紅書上發帖,表示希望能加入“車隊”。數個網友回帖,表示自己也購入了同款車型,并相約一起上京西妙峰山騎行。同一品牌的一起玩,相同型號的組成團;從在線“種草”到線下“拔草”,再到線上尋找“組織”一起玩……這一波“騎行熱”表現出極強的年輕態、社交化消費傾向。

    圖片

    7月28日,觀眾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現場體驗劃船滑雪模擬一體機 張麗蕓 / 攝

    除了戶外消費持續走熱,疫情期間,宅家經濟也孕育出一些消費新需求、新商機??Х葯C、空氣炸鍋和預制菜,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價研究院黨委書記、院長荊林波稱為宅家消費“三大件”。以預制菜為例,2021年市場規模已超3000億元。

    在荊林波看來,當前有兩類人群消費尤其值得關注:一個是95后00后青年的消費需求,他們是新消費模式的主力軍;另一個是老齡化消費,2021年銀發經濟市場規模達到5.7萬億元。

    國務院辦公廳4月25日發布的《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》提出,實施智慧助老行動,加快推進適老化改造和智能化產品開發。

    消費券效應多重,

    服務型消費修復跡象明顯

    今年4月29日,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強調,要穩住市場主體,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。

    在中央科學部署和明確要求下,各地、各部門制定出臺了多項促消費舉措,包括鼓勵汽車、家電等耐用消費品消費,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等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,消費市場受疫情影響是階段性的、暫時的,隨著中央和地方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見效,消費有望延續恢復發展態勢。

    餐飲消費券、文旅消費券、汽車消費券、家裝家電消費券……密集發放各類消費券,成為多地提振消費的政策優選項,用“真金白銀”點燃起一方百姓消費熱情。北京市7月18日起面向全市消費者發放“重逢美好”餐飲消費券,推出外賣類、到店類、養老助殘類三種消費券累計1億元;海南引導銀行、商貿企業共同參與,在全省范圍內發放免稅、購物、餐飲、旅游消費券,總額超過2億元;廣東深圳通過電商平臺向在深市民發放4億元購物消費券、6000萬元餐飲消費券、1000萬元文體旅游消費券、3000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;浙江寧波投放3億元消費券,涵蓋10多萬商家……

    圖片

    深圳通過美團、京東等平臺發放消費券

   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,發放消費券具有多重效應:促消費的杠桿效應;促投資的牽引效應;創造新消費需求和新消費能力的引領效應;增加居民收入減少生活成本的帶動效應;促進中小企業復蘇的推進效應;提振經濟社會發展信心,擴大城鄉就業和保障民生的聯動效應。

    在包括消費券在內的一攬子政策刺激下,各地消費拉動效果初顯。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,6月份,多數商品零售增速回升;大宗商品消費帶動明顯,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、家用電器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3.9%和3.2%,比5月份明顯回升。

    專家表示,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,并未將服務型消費統計在內,故該數據并不能反映消費回暖的全貌。進入6月, 餐飲收入降幅收窄,文娛、酒店、在線醫療、旅游等服務型消費修復跡象明顯。如果將服務型消費計算在內,消費復蘇的跡象可能會更明顯。

    華龍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,下半年服務型消費有望帶動社會服務板塊業績回暖,核心驅動因素的預期,主要在于業績二次觸底后復蘇,以及消費刺激政策與行業紓困政策落地。

    在二季度消費實現正增長的同時,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方面,也取得亮眼成效。統計數據顯示,二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.7%,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;上半年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.3個百分點。從需求到供給,消費升級帶動起產業鏈高質量發展。

    付凌暉表示:“盡管消費恢復還面臨居民收入增長放緩、消費場景受限等制約因素,但我國消費規模擴大、消費結構升級、消費模式創新的趨勢不會改變,加之社會保障不斷完善,穩就業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,我國消費有望保持持續恢復。”

    倒逼消費品工業升級,

    錨定柔性生產能力

    工業品是消費品的大宗,消費升級離不開消費品工業的高質量發展。進入6月,疫情對消費帶來的沖擊邁過V字形拐點,回暖跡象明顯,對于部分工業消費品,疫情期間壓抑的需求開始反彈,但工業生產端的供給似乎慢了半拍,有些商品需要預定,甚至等待數月才能拿到商品。

    這種產能恢復滯后于消費復蘇的情況,雖是在部分消費品領域出現,但也能從側面說明,增強消費品工業生產靈活性、提升柔性生產能力,尚有空間。

    柔性生產意味著,供應鏈將有更加敏捷、更加精準的反應能力,廠商能及時對市場變化作出響應。工信部等部門近期聯合發布的《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“三品”行動方案(2022-2025年)》就提出,推進個性化定制和柔性生產重塑產品開發生產模式。

    由于工業門類齊全,制造業基礎雄厚,我國比其他國家更加具備柔性生產的潛力。2020年初,疫情導致口罩、消毒紙巾、防護服等抗疫物資緊缺,國內部分工廠快速完成生產線切換,轉產口罩和防護服等抗疫物資,不但補齊了國內抗疫物資缺口,還留出余量支援全球抗疫。

    柔性生產還意味著,千人千面的定制需求成為現實。這也是智能制造的應有之義。根據相關規劃,到2025年,我國將在紡織服裝、家用電器、食品醫藥、消費電子等行業培育 200 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。屆時,消費品工業將加快邁上中高端。

    當前,數字經濟突飛猛進,數字化技術為提高柔性生產能力提供了突破口?;诖?應切實推動建立生產端和消費端數據鏈路,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互聯互通,著力發展協同制造、共享制造、眾包眾創新模式,及時適應當前消費復蘇新需求。

    立足新型城鎮化、市民化大坐標,

    謀求消費長遠發展

    長遠來看,推進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,有序實現農村轉移人口的市民化,是謀求消費長足發展的長效之策。

    圖片

    “騎行熱”席卷全國多地。7月10日,“錦繡太原”全民騎行節活動

    根據國際經驗,人口的城鎮化,往往伴隨著消費的升級。當前,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,城鎮化進程與消費結構升級具有極強的相關性。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飛撰文稱,把握人口城鎮化發展趨勢促進消費結構升級,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。

   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說,當前處于經濟轉型進程中,流動人口占比較高,靈活就業人口比例也高。“人戶分離,城鄉兩邊的消費難免都會受到影響。比如,對于在城市打工的農村人而言,老家的自建房常年空著,不大可能花太多錢去購置大件家電;在城市租房,也不大可能花太多錢去購買大件家電。”

    “靈活就業對促就業具有積極意義,但根據持久收入假說,靈活就業的不穩定性可能并不利于消費。”張永軍認為,逐步讓流動人口中一部分具備條件者,在工作地穩定下來,對于擴大消費具有顯著的作用。

    有研究表示,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比每增加1個百分點,將會增加1萬億元左右的消費支出。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,是“擴中”的重要之舉。完善教育培訓體系,提高勞動者素質,幫助有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有條件進入中高收入群體,可以培育更多消費主體,更好釋放人口城鎮化的巨大消費潛力。

    首頁
    相關
    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