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穩定消費預期為重點促進消費結構升級
當前,受疫情沖擊等多方面的影響,消費預期減弱的矛盾比較突出。宏觀政策要在擴大需求上積極作為,關鍵是穩定消費預期。
一、把穩定消費預期作為穩經濟大盤的著力點
1.穩消費重在穩消費預期。2022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.7%有多方面的原因,突出的矛盾在于,疫情多點頻發等導致消費信心、消費傾向、消費意愿呈現“三下降”態勢。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《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》顯示,傾向于“更多消費”的居民僅占23.8%,傾向于“更多儲蓄”的居民占到58.3%。所以,要把穩消費預期作為穩消費的最主要著力點。
2.把握消費結構升級趨勢穩定消費預期。一是消費預期轉弱仍帶有突發性的階段性特點,疫情所導致的收入下降主要是短期沖擊和局部沖擊,疫情控制好的地區消費恢復比較好。二是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由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升級的大趨勢沒有變。例如,2013-2021年,居民服務型消費年均增速為10.6%,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部分服務型消費有望出現大幅度反彈。三是數字消費、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逆勢增長,為消費結構升級提供新的空間。四是2022年上半年來自住戶部門的存款增加10.33萬億元,同比增幅高達38.7%,以穩定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仍有較大空間。
3.把穩定消費預期作為宏觀政策實施的重要目標。短期目標。爭取2022年下半年,以科學精準處置局部疫情,保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,有效避免因居民收入快速下降所導致的消費下降預期固化;2023年,城鄉居民消費預期明顯改善,消費結構升級接近疫情前的水平,為確保5%左右的經濟增速提供有效支撐。中長期目標。爭取服務型消費增速穩定在7%左右,2025年服務型消費占比達到52%,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0%左右;到2030年服務型消費占比達到55%-60%,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5%左右,接近發達國家水平。
二、統籌疫情防控與改善消費預期
4.加大穩市場主體的結構性政策力度。以穩市場主體穩就業,并有效增加消費供給。對關鍵性系統性企業,制定企業(項目)白名單,加大精準施策力度;對服務業中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、個體戶,要加大專項稅費減免政策,必要時采取負稅收政策;高度關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實際效果,進一步提升財稅政策惠及小微企業的廣泛性和有效性。
5.加大穩就業的結構性政策調整力度。防止因就業不穩所導致的消費預期下降。放開各類就業限制,取消各類不合理的就業管制,規范設立零工市場,允許流動攤販在有序前提下開展營業并提供配套服務,為靈活就業人員開辟更大的自主就業空間;為靈活就業人員建立社會保障制度,解決后顧之憂;進一步加大以工代賑力度,對失業者和畢業未就業大學生提供過渡性工作崗位;擴大公益崗位,對就業困難群體進行定向精準扶持;鼓勵和支持特定產業“旺工淡學”,盡量減少企業裁員;嚴禁以防疫為名出臺各類就業歧視標準。
6.盡快取消某些不合適的消費限制政策。以房地產、汽車等領域為重點,抓緊系統梳理行政性限制消費的相關規定,開展政策效應評估,取消或者逐步放松某些不適應形勢的限購政策;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支持力度,以有效滿足城鄉居民在住房、汽車等領域的改善型消費需求。
7.優化現有消費券政策。充分發揮消費券的杠桿效應和乘數效應,加大財政對農村和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類消費券的支持力度,對低收入者予以現金消費補貼;鼓勵支持地方政府發放交通、餐飲、健身、文化旅游、信息通信等服務業消費券;部分消費券可按照消費金額的70%發放,其余30%消費金額由消費者補足,發揮消費乘數效應;建議將個稅起征點從5000元提高到1萬元,相應少繳納的稅額形成實名電子消費券發放給個人。
8.加大公共消費政策力度。更加注重以公共消費穩定消費預期,把促進公共消費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。
三、以服務型消費為重點提振消費結構升級預期
9.以服務業市場開放擴大服務型消費供給。按照“非禁即準”的精神,全面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,加快教育、健康、養老、文化、旅游等服務業市場開放。爭取到2025年,服務業領域市場開放水平接近工業領域水平;盡快出臺全國版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,對負面清單外的領域給予境外服務提供者國民待遇,通過跨境服務貿易滿足國內優質服務需求;推動服務業標準與發達國家接軌,確保服務型消費高質量供給。
10.有效滿足合理的教育培訓消費需求。加快形成教育培訓領域的監管標準,對教育培訓行業進行常態化、規范化監管;用負面清單管理的辦法,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法律未禁止的教育培訓領域;鼓勵社會資本提供更多非學科類的教育服務,包括書法、藝術、科學等,形成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優質教育培訓服務供給。
11.充分激發大健康消費需求。適應我國居民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長的大趨勢,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精準醫療、精準營養、醫療美容、化妝品等健康服務業;推動以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為先導、以數字經濟為支持、涵蓋醫療衛生、營養保健、健身休閑等健康產業發展;大力發展以健康咨詢、健康檢測、健康干預、慢病管理、家庭醫生、健康保險等為主的健康管理產業,全面加大優質健康服務供給。
12.全面釋放養老消費需求。適應我國進入老齡社會、養老需求多元化的客觀趨勢,擴大養老消費有效供給。促進養老與文化、家政、醫療、金融、保險等行業融合發展,創新養老消費新業態;完善養老用品標準體系,探索建立老年用品認證制度,培育發展老年產品市場;推進“大、智、云、移、物”等信息技術在養老服務業的深度應用,推行“子女網上下單、老人體驗服務”消費模式;推動服務機器人、康復機器人在養老陪護、醫療康復中的廣泛應用,發展健康咨詢、緊急救護、慢性病管理等“智慧助老”服務。
13.全面釋放綠色消費潛力。充分發掘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實現背景下的綠色消費潛力。建立健全綠色消費的財政金融政策保障體系,完善綠色消費積分制度,調動城鄉居民綠色消費的積極性;持續提升食品消費綠色化水平,積極推廣有機農業發展,加大市場綠色農產品供給;鼓勵綠色住房消費,積極推廣綠色、低碳建筑,推進老舊小區綠色化改造;抓住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潮,在推進城區充電樁建設的同時,加快推進農村公共充電樁建設,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;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標準,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重。
14.全面釋放數字消費潛力。鼓勵發展“大、智、云、移、物”在消費領域的廣泛運用,發展定制消費、體驗消費、智能消費、時尚消費等消費模式;支持消費領域的平臺企業運用新技術探索和打造數字消費新場景;抓住5G商用的契機,拓深拓寬直播電商、社交電商等應用面,加快促進生活服務業上線上云,普及到店與到家雙向服務消費新模式;加強智能服務終端建設,發展無接觸交易式服務消費模式。
四、著力完善城鄉消費場景,優化區域消費市場布局
15.促進農村消費結構升級。把打造城鄉融合消費市場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,形成鄉村便捷的消費場景。加大家電、新能源汽車下鄉力度,將城鄉差距較大的耐用消費品納入家電下鄉的補貼范圍;采取稅收優惠政策,推進鄉村特色產品與服務、生態環境、歷史文化等價值和功能融合,引導城市人群下鄉消費,形成新的消費熱點;提升農村寄遞物流基礎設置,推動電子商務下鄉,發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服務網點;建設田間地頭倉儲保險冷鏈設施,組建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,實現城鄉生產與消費的有效對接。
16.釋放人口城鎮化的巨大消費潛力。把人口城鎮化與縮小城鄉消費差距有機結合起來,加快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和電子居住證;繼續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,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未落戶常住人口;促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,將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各級政府公共租賃住房保障范圍;在城鎮化進程中加快培育中等收入群體,調整優化初次分配格局,確保勞動者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,明顯提高勞動報酬占GDP比重,明顯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;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收入再分配作用,切實降低工薪階層的稅負,并在加快完善以慈善事業為重點的第三次分配機制上取得新突破。
17.培育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。把發展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作為城市群、城市圈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。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主,提升中心城市消費能級,培育一批消費總量超萬億的區域性消費中心城市;支持鼓勵省會城市、副中心城市打造區域核心商圈,培育消費總部、首店經濟、夜店經濟等消費新業態,引領都市圈消費新風尚;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費中心。
18.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。把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為推進高水平開放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。鼓勵消費潛力大、外貿依存度高、國際化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通過制度型開放提升國際知名度、消費繁榮度、商業活躍度、到達便利度,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;支持國家消費中心城市發展免稅購物新業態,在海南自由貿易區打造全球最大免稅購物中心;鼓勵國際知名商業企業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設立全球性品牌首店、旗艦店、體驗店,形成一批全球消費者集聚中心,實現“買全球、賣全球”。
〔本文由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撰寫,方栓喜執筆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