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鄉融合要守好“三條線”
近年來,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和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、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,城鄉之間人口、資金、技術、產品、產業和服務等要素交互流動,城鄉融合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。但也要看到,以城帶鄉、城鄉互補并不是簡單的農民和農產品進城、新農人和新產業下鄉。
推進城鄉之間深度融合、高效融合、共贏融合,既要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束縛,加快優化城鄉之間各種發展要素科學合理流動;也要保持清醒頭腦,樹立紅線意識、風險意識,不能盲目求快、求新,導致新的問題出現。在這一進程中,要守好“三條線”。
一是土地紅線。農村產業的繁榮,農民收入的增加,離不開多種業態的百花齊放。但需要警惕在農村產業發展中耕地非糧化、土地非農化的現象。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,在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守住農村土地紅線。農村產業的多元化,是保障基本農業生產前提下的多元;農民增收渠道的多樣,是要保障糧食安全的多樣。城市資金、技術、業態的下鄉,要堅決杜絕基本農田挪作他用;農民外出務工沒人種地,就要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,改善土地質量,保障土地不撂荒。
二是生態底線。長期以來,人們對農村生態環境有個誤區,就是農村地區環境容量大,生態保護可以不用太嚴格。但是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,農村地區早已不是傳統農耕時代自給自足的“世外桃源”。規模養殖、農產品初加工、現代高效農業、鄉村旅游等產業的興起,日益豐富的消費產品走進農村,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、提升農業產業質量、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同時,也在壓縮著農村生態環境容量。更何況不少農村地區本來就生態脆弱,經不起先污染后治理的折騰。因此,面對城鄉融合發展趨勢和現代農村產業需求,更要樹牢生態優先發展理念,因地制宜加快構建新時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格局。
三是文化主線。鄉村振興,既要塑形,改變面貌、更新產業;也要鑄魂,堅守優秀文脈,培育新型文化。因此,更廣范圍的城鄉融合,既是產業的融合、人口的融合、公共服務的融合,也是文化的融合。有觀點認為,城市文化是強勢文化,鄉村文化則相對弱勢,兩者之間的融合會造成強勢對弱勢的擠壓甚至吞噬。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,城鄉文化的差異,是各具優勢、特色和精華的,當然也不能忽視各自的短板和糟粕部分。所謂“留得住鄉愁”,本質上是守護好優秀的鄉村文化。城鄉文化的融合,就是要揚長避短、取長補短,讓鄉村文化更具生命力、影響力。
城鄉融合發展,是以城帶農、城鄉互補路徑下的重塑城鄉關系,絕非片面的鄉村城市化。因此,要守牢土地紅線、生態底線和文化主線,實現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根本目標。(本文來源:經濟日報 作者:陳發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