遲福林:穩消費重在穩消費預期
受到超預期突發因素帶來的嚴重沖擊,2022年上半年經濟發展“極不尋常”,全國GDP增長2.5%,其中二季度僅增長0.4%。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來看,消費增速在下降,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下降。
正在海南??谂e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,消費發展趨勢成為專家關注的熱點。7月27日,“中國消費大趨勢——第二屆中國消費論壇”在消博會期間召開。
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,從經濟運行的現狀看,穩增長重在穩消費;穩消費重在穩消費預期;穩消費預期重在穩企業、穩就業。他認為,當前消費預期轉弱是突出矛盾,同時也是階段性特點,要把改善消費預期作為穩經濟大盤的著力點,而“未來幾個月是穩消費的關鍵期”。
消費增速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出現雙下降
7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中國經濟半年報,初步核算,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.5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同比增長4.8%,二季度同比增長0.4%。
從公布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數據可以看到拉動經濟的“三駕馬車”出現了明顯分化:出口很“給力”,投資在發力,消費很乏力。
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,2021年,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.4%。不少專家認為,上半年GDP增速較低,主要拖累因素就是消費。
遲福林表示,從經濟運行的現狀來看,上半年消費在下降,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,一是消費增速下降。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為0.7%,其中3-5月降幅分別為3.5%、11.1%和6.7%。6月份實現了3.1%的正增長,但仍明顯低于1-2月6.7%的增速。二是服務型消費下滑。例如,2022年上半年教育文化支出下降7.4%。
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率也出現下降。一方面,消費下降制約投資增長。今年1-6月,全國固定資產投資(不含農戶)同比增長6.1%,與2021年1-6月同比增速9.1%相比,降幅明顯。另一方面,消費下降制約穩增長的政策效應。
“穩增長的關鍵是穩消費。”遲福林說,穩增長關鍵是穩定消費基本盤,在6月份消費實現正增長后,需要盡快實現消費的常態化增長。同時,穩消費重在穩服務型消費,這就需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。
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尚未改變
遲福林表示,消費預期轉弱是突出矛盾,也是階段性特點。
當前消費信心、消費傾向、消費意愿呈現“三下降”趨勢。例如,《2022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》顯示,傾向于“更多消費”的居民僅占23.8%,傾向于“更多儲蓄”的居民占到58.3%。遲福林認為,消費預期轉弱嚴重制約經濟增長復蘇,尤其要關注消費預期轉弱的結構性矛盾。
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來看,消費預期轉弱呈現階段性特點,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,一是突發性特點明顯;二是反彈力度還不強。今年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86.7%,5月份僅回升了0.1%。但遲福林認為,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預期轉弱并未固化,仍有改善和優化空間。
他表示,我國的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尚未改變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仍是一個大趨勢。初步估計,2025年,服務型消費占比有望達到52%,到2030年有望達到55%-60%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蘊藏巨大的消費潛力。未來幾年我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費市場。服務貿易蘊含巨大增長潛力,要抓住服務型消費需求升級的態勢,推動服務貿易發展。
未來幾個月是穩消費的關鍵期
遲福林稱,穩消費預期重在結構性政策調整。
首先,要把改善消費預期作為穩經濟大盤的著力點。一方面,市場經濟重在有良好預期,預期深刻影響著需求和供給。另一方面,未來幾個月是穩消費的關鍵期,要加大結構性政策調整力度。
其次,加大以穩市場主體為重點的結構性政策調整。加大穩市場主體的結構性政策力度;切實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政策調整,有效應對就業壓力加大。同時,加大財稅貨幣政策的調整力度。
此外,盡快出臺穩消費預期的一攬子舉措。包括盡快取消一些與當前形勢不相適應的消費限制的政策;優化現有支持消費的政策,使短期的消費刺激與改善消費預期有機結合起來;加大公共消費政策力度;加快數字消費等新消費的結構性政策支持力度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