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暨首屆中部智庫論壇”召開
2022年6月25日,由湖北大學、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,湖北大學商學院、湖北省開放經濟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以“構筑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”為主題的首屆中部智庫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。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、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等國家智庫代表,湖北省大人、湖北省政協、湖北省商務廳、湖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、河南省社科院等政府機構代表,湖北大學、武漢大學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、同濟大學、湖南師范大學、安徽大學、南昌大學等高校智庫代表和專家學者、媒體近300人出席會議,新華網現場直播實時參會人數高達近150萬人次。
論壇開幕式由湖北大學校長劉建平主持。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曉鳴、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、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開幕式發表致辭演講 。
與會代表認為,首屆中部智庫論壇兩位主辦方強強聯合,把中部省份發展的實際情況與沿海開放最前沿的實踐成果相結合,是一次積極和富有重要意義的探索。
中國(海南)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從“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”、“軟科技與硬科技”、“國內布局與國際布局”三個維度做了“統籌科技發展與安全創新”的致辭演講,他認為科技創新是我國統籌安全與發展的關鍵因素,是構建新發展格局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重大任務。為此,需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厚植創新引領發展的根基,并堅持開放創新,以制度型開放主動融入國際創新大格局,吸引聚集科技創新優質要素;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技結構轉型升級,補齊“硬科技”的短板;需要適應國際格局變化的大趨勢,在優化整合國內科技創新資源的基礎上,主動布局和抓緊利用國際創新資源。湖北科技創新處于全國“第一方陣”,且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,有條件成為我國統籌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的示范區、“硬科技”創新高地和引領我國中部崛起的“硅谷”。
開幕式結束后,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主持了“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”環節的研討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做了“促進中部高質量發展 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”的主題報告,他認為,現階段,應從著力提高關鍵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,在暢通內外循環、充分釋放內需潛力方面積極探索,全面推動綠色轉型,在建立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式做出示范等三方面促進中部高質量發展,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。
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做了“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進程 深化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”的報告,他認為中國是產業鏈布局上的關鍵節點,要充分利用我國龐大的市場規模,推進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;調整產業鏈布局和形態、縮短供應鏈、增強企業的供應鏈調整能力,加大中國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區域化產業鏈的引領,全面落實RCEP,持續不斷努力提高最終產品的貿易比重。
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做了“新形勢下武漢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”的報告,他認為武漢要把握全球經濟重心東移機遇,鞏固提升與RCEP三大合作區聯系,積極開展國際合作,推動數字全球化、綠色全球化、服務全球化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原部長趙晉平做了“加快培育中部地區對外開放合作新優勢”的報告,他認為要加強與經濟伙伴的制度性合作關系,培育全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。
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做了“糧食安全和氣候智慧型農業”的報告,她認為出臺氣候智能型農業發展規劃與配套政策措施,因地制宜選擇氣候型農業發展模式,確保對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研發的穩定經費支持,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,加強氣候智能型農業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等。
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做了“武漢都市圈建設與長江中游經濟區的合作”的報告,他認為要提高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水平,發揮武漢、黃岡、鄂州、孝感四大都市的輻射帶動作用,打造都市圈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做了“以高水平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”的報告,他認為我國產業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不確定性,從宏觀經濟調控角度看,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運行建立常態化的分析監控機制,迅速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,十分必要。
湖北大學副校長肖德做了“夯實基礎強化功能,打造“雙循環”重要樞紐”的報告,他認為湖北省應當打造成為“雙循環”綜合交通樞紐、區域性國際消費中心、數字貿易國際樞紐、“一帶一路”科教中心、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、聚集高端要素的開放新高地。
接下來,湖北大學副校長肖德、南昌大學副校長劉耀彬、中改院院長遲福林分別主持了“以高水平開放推動中部地區制造業轉型升級”“以高水平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”“討論交流”等環節。